什么样的创新科技教育,能让孩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?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,是跨学科的实战机会,还是与全球精英同台竞技的历练?
斯坦星球优秀VEX学员David Li的成长故事,或许能为我们找到答案。
星球学员
11岁的David,是上海某国际学校六年级学生,更是2025VEX世锦赛VEX IQ分区冠军团队中的“全能选手”——既是团队的搭建手、编程手,也是操控手。
从城市赛的初露锋芒,到区赛、国赛的层层突围,再到亚锦赛的过关斩将,最终站上世锦赛的领奖台,他用一路晋级的成绩,勾勒出斯坦星球STEM科创教育赋能学员成长的清晰轨迹。


VEX少年的冠军之路

以下采访内容来源于David学校专访
请介绍一下你这次参加的VEX IQ机器人比赛?
David:VEX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比赛机制,我参加的是VEX IQ挑战赛,今年的主题是"和而不同"。
比赛中,两台机器人组成联队,在60秒内协作完成任务,比如堆叠销钉和万能梁,并根据颜色匹配、堆叠高度等计算得分。

(值得一提的是,David所在的团队在2025年的世界锦标赛中赢得了分区冠军,这个成绩让他们从城市赛、区赛、国赛、亚锦赛一路晋级,最终站上了世界舞台。)

你们团队的机器人设计有什么亮点和创新?
David: 我们的设计过程很有系统性——先确定策略和功能需求,再参考官方样机和优秀设计,最后通过测试优化形成自己的方案。

具体来说,我们发现比赛用的"梁"(bean)上面有两个孔可以插销钉,所以就设计了两个夹子。
中间还有一个孔可以用来夹持移动,这在执行"Y战术"时需要配合抬升装置。

最大的创新点是曲柄连杆结构。当机器人的手臂需要向内倾斜时,普通夹子做不到,必须有一个托举结构。
我们在机器人尾部连接了曲柄连杆,这样尾巴抬起来时,双臂就能自然向内倾斜。

另一个巧思是在机器尾部增加了夹子。普通放置底座容易因倾斜而倒塌,但有了这个夹子,就能夹住底座防止后移,确保堆叠稳定。
你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?
David:我是操控手、搭建手,也是编程手。
我主要负责机器主体的搭建,队友负责手臂、夹子等部分,最后再组装起来,连接气动和导入程序。比赛时如果机器出现问题,我要负责维修和重新组装。

从准备到获得分区冠军,你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
David:最棘手的是训练时间非常紧张。比赛间隙我们要排队配合训练,很多时候只能“盲打”。
世锦赛时签运也不太好,十场资格赛中只有一场是和澳门队合作,其他都是国际队伍,水平不一。但我们很有自信,一场一场拼过来。

和国际队伍合作,语言会成为障碍吗?
David:会的。我们和联队队友沟通战术都是用英文。这次经历让我真正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。

你认为中国团队在国际赛场上的优势和挑战分别是什么?
David:中国队伍非常专注,模仿能力强,尤其在低龄组别中表现突出。但随着年龄上升,国际队伍的创新能力更强,我们也需要在这方面加强。

机器人竞赛对你未来的规划有什么影响?
David:我学会了如何学习、如何与人相处、如何保持心态、如何专注做事,也更懂得时间管理。比赛虽然只有一分钟,但背后是日积月累的训练。
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确定,未来要继续在工程和创新领域深耕。

(在David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个科创少年的典型画像:既有技术上的钻研精神,也有跨文化协作的软实力,更难得的是,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。)
作为斯坦星球的优秀学员,11岁的David Li用一场从城市赛到VEX世锦赛分区冠军的晋级之路,生动诠释了斯坦星球学员身上鲜活的少年成长力。
从技术能力到综合素养,从赛事突破到未来规划,斯坦星球用斯坦星球多元整合STEM&AI课程体系、科学的培养方式与优质的成长平台,为无数科技少年们搭建了通往世界舞台的桥梁。
相信David凭借自身的钻研精神、协作能力与成长定力,一定可以在不久的将来,实现自己的科技梦想,成为未来不可或缺的拔尖创新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