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团队,曾对全国30多万中小学生开展了一场追踪调查,调查结果显示:
疫情后,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入了"四无"困境——学习没动力、对真实世界没兴趣、不会社交、觉得生命没意义。
这些孩子就像是被抽走了"生命力"的电池,看似平静,实则内心早已断电。
“空心病”的本质
是孩子四种连接的断裂
其实,"四无"现象不是突然出现的,它像温水煮青蛙藏在日常细节里。作为家长,如果你发现孩子有了一下这几种表现,就要开始留心了——
1、孩子学习缺乏动力
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,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逼迫和老师的催促下才勉强学习,内心缺少主动学习的驱动力,既不想学,也学不进去。
2、对真实世界兴致缺缺
大量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社交媒体,一有空闲就宅在家里玩手机,对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漠不关心,不愿意走出家门去感受真实生活。
3、社交能力薄弱
由于长期自我封闭,很多孩子缺乏与人交流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,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遇到各种难题。这些孩子看似欲望低,实则是缺乏实现欲望的能力。
4、感觉生命无意义
在很多孩子看来,虚拟世界精彩纷呈,而回到现实生活,感受到的却是无尽的压力、无聊、孤独和苦闷,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,不清楚活着的意义,也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,简而言之,就是觉得活着没劲儿。
图片由AIGC生成
更让人揪心的是,这些问题往往打包出现。当孩子因为厌学被送到咨询室时,大概率同时存在社交差、对现实没兴趣、觉得生命没意义的问题。
对此,彭凯平教授认为:这本质上是空心病——是孩子内心的"连接系统"出了故障。就像一棵大树,根系没扎进土壤,枝叶自然会枯萎。
破解青少年“四无”困境
可以试试用STEM重建"连接"
其实,孩子"空心病"的核心是因为他们与世界的连接断了——换句话说,就是他们没和自然连接,没和身体连接,没和他人连接,也没和自己的心灵连接。
面对“空心病”,强迫孩子“变好”只会适得其反。关键是帮他们重新扎根——通过真实的探索、实践与协作,重建与世界的深层连接。而STEM教育,正是这样一套科学且可操作的方案。
作为全球卓著的科技教育品牌,斯坦星球独家研发多元整合STEM&AI课程体系,通过项目式学习、动手实践、团队协作与创新创造,帮孩子一点点找回失去的连接:
与大自然连接:在科学探索中唤醒好奇心
传统教育中,孩子的户外时间常被各类补习班挤占,而斯坦星球的“星球研学户外课堂”则将自然探索与科学学习有机结合。
在长白山,我们让孩子采集不同海拔地区的高山植物制作自然笔记;
在喀纳斯湖,我们带孩子进行林下科考;
在黄海湿地滩涂,我们带孩子赶海寻找海洋生物;
而在非洲大陆,我们又和孩子一起亲自身临其境看动物迁徙......
当孩子在自然世界里发现"原来世界这么有趣",在实践中知道"我有能力做好一件事",在团队里感受到"我被需要"——那些"没动力""没兴趣""没能力""没意义"的困境,自然也会被生命力冲散。
当他的注意力从电子屏幕移向叶脉的纹路、昆虫的爬行、溪流的声响,对生活的热情便会自然生长。
与身体连接:在动手实践中建立掌控感
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现无兴趣、无能力、无意义的状况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生活学习中缺少掌控感。对于这些孩子,可以尝试斯坦星球的VEX机器人课程,在机器竞技的过程中找到"掌控感"。
在VEX机器人竞技中,孩子们会需要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“避障”“搬运”等任务,大脑的逻辑思考与手部的操作执行形成深度联动,让孩子清晰感知到“一切受自己掌控”的力量感。
当孩子通过多次尝试终于让机器人完成预设动作,意识到"我的手、我的脑、我的身体,都听我指挥",那种内在的力量感,比任何说教都管用。
这种掌控感的建立至关重要——那种“我能做到”的成就感会直接转化为内在动力,支持他们去完成其他挑战。
与他人连接:在团队项目中培养协作力
有的孩子非常喜欢独来独往,这小学可能没事,但到了中学问题就会爆发。
因为那些没在童年学会"和同伴玩耍合作"的孩子,到了青春期很容易陷入孤独。他们要么害怕冲突,要么不会表达,想融入群体却像"隔着一层玻璃"。
在斯坦星球,我们非常推崇团队合作,通过各种课堂为孩子创造了真实多样的团队协作场景。
例如,在斯坦星球ideaLab的很多项目中,孩子们有时会需要分工合作完成,例如有人负责绘制图纸,有人挑选材料,有人计算测试数据。
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意见分歧,比如对材料选择的争论,这就需要孩子学会倾听不同观点、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,最终通过协商达成共识。
这种在共同目标下的协作经历,可以让孩子逐渐掌握“换位思考”“有效沟通”等社交技能,明白集体力量远大于个人能力的道理。
当孩子在团队里感受到"我需要你,你也需要我",内心的孤独感也会慢慢消散。
与心灵连接:在创新创造中寻找意义感
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日常对话,大多围绕“今天考了多少分?”“写完作业了吗?”“今天想吃什么?”“快睡觉!”这些事务层面的内容,很少涉及内心。
孩子越大,这种情况可能越明显。
孩子的成长需要心灵的滋养,如果内心孤独,就很容易到虚拟世界寻求慰藉和寄托。
但其实,发展兴趣爱好、表达自我、实现价值,也是孩子与内心世界连接,寻找意义的方式。
例如,在斯坦星球Python AI课堂上,孩子们将有机会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,运用工程结构、编程和智能硬件知识,创造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作品。
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创意能改善生活、帮助他人时,会真切感受到“我很重要”“我能创造价值”,这种生命意义感的建立,正是破解“生命无意义感”的关键。
教育的本质,从来不是把孩子塞进统一的 “优秀模板”,而是帮他们找到与世界深层连接的“锚点”。就像大树,根系扎得越深(自然、身体、他人、心灵的连接),枝干长得越稳。
面对孩子的“四无”现象,STEM课程或许能提供一种探索的路径——在动手实践中链接知识与生活,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思考的力量,但它并非唯一答案。
如果你家孩子正处在"四无"的迷雾里,别急着催他"振作起来"。不如带他去爬次山,看次日落,和同伴疯玩一场,或者一起完成一件小事。
当自然的风、同伴的笑、动手的成就感、内心的声音,都能抵达孩子心里,那束名为"生命力"的光,总会重新亮起来。
沪ICP备17029939号-2Copyright©2018 斯坦星球 版权所有